日期:1957-7-7 作者:新华社记者, 田林
新华社记者、田林为了回敬右派先生们,我们不得不和过去比较 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的眼睛永远朝向未来
六月二十五日,本社记者访问工业经济专家写的“七年比一百年”——“算账”备忘录,用没有情面的数字回击了右派分子否定“成绩是主要的”的谬论。为了把帐算得更彻底一些,记者又访问了研究人民经济生活的权威人士和专家,请他们把解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作了个比较。他们给记者提供的材料,也多半是“没有人情味道的”数字对比,但也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对比,政治制度的对比,执政者关心人民和治国成绩的对比。
实际上,解放前中国人民生活所达到的水平,并不象近代工业水平那样只是一百年发展的结果,其中主要部分是中国历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衣食住行的状况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最好的尺度。其中尤其是衣和食。半世纪来,中国人民的生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水平,一个是抗日战争前的水平,一个是全国解放前夕的水平,一个是现在的水平。究竟那一个水平高呢?下面就拿衣和食来比较。在这两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略计算一九五六年比解放前夕的一九四九年有了显著的提高。如食粮:每一个城市居民一九四九年吃三八七斤,一九五六年吃了四○○斤,多吃十三斤。每一个乡村居民一九四九年吃二七六斤,一九五六年吃四二五斤,多吃一四九斤。植物油:每一个城市居民一九四九年吃五点三斤,一九五六年吃一二点八斤,多吃七点五斤。每一个乡村居民一九四九年吃一点七斤,一九五六年吃三点八斤。多吃二点一斤。猪肉和肉制品:每一个城市居民一九四九年吃一○点五斤,一九五六年吃十四斤,多吃三点五斤。每一个乡村居民一九四九年吃六点九斤,一九五六年吃七点七斤,多吃○点八斤。食盐:每一个城市居民一九四九年吃十四斤,一九五六年吃十七斤,多吃三斤。每一个乡村居民一九四九年吃八斤,一九五六年吃十一斤,多吃三斤,食糖和糖果:每一个城市居民一九四九年吃二点六斤,一九五六年吃七点七斤,多吃五斤。每一个乡村居民一九四九年吃○点三斤,一九五六年吃一点七斤,多吃一点四斤,棉布和布制品(包括土布):每一个城市居民一九四九年用二十七点四尺,一九五六年用六一点八尺,多用三十四点四尺。每一个乡村居民一九四九年用六点九尺,一九五六年用二十尺,多用十三尺。
从上面数字看,无论城市和乡村,无论衣和食,那一方面不说明目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解放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呢?
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是过去中国人民生活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在一九三六年每人平均的实际消费额,职工只有一百三十元,农民只有六十一元。而一九五六年,职工达到一七九点六元,农民达到八十一元,二者相比,职工提高百分之三十八,农民提高百分之三十二。预计今年全国平均每人消费额更可以达到约一○五元。(上列数字是把当年消费的实物按物价指数折为一九五二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
如果再看看各种实物的消费量,情况就更明显。根据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出版的“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一书的材料和国家统计局对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广州、武汉、重庆、西安等二十七个大中城市近六○○○户职工家庭的调查材料,在一九三六年一个工人吃粮食不到二七三斤,吃猪肉八斤,用棉布不到十七尺,而到一九五六年,粮食就吃到三三二斤,增加五十九斤,猪肉吃到十一斤多,增加三斤,用棉布到三十五尺,增加十八尺,在工人的消费构成方面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一书中所获三○○多户的调查材料和国家统计局所获上海市五○○户的调查材料来看,在一九二九年到三○年,工人的收入中有百分之五十八多要拿来糊口,其中用于主食的将近占食用品的一半。一九五六年,工人用作食品的开支下降到约占百分之五十二,其中用于主食的还不到百分之三十。衣着费用在工人的开支中则有上升。从一九二九年到三○年只占百分之七多,上升到一九五六年占百分之十一多。一九五六年一个工人比一九二九到三○年,多吃米面三十一斤多,多吃肉类二十六斤多,多吃蛋六十二个,多吃蔬菜近三十四斤,多吃糖近二斤,多用棉布近二十三尺。每一家工人住的房子多三分之一,而房租却少花四分之三还多。
农民的情况怎样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初略计算,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五六年每一个乡村居民消费的粮食由三九四斤提高到四三二斤,增加三八斤。盐,由七斤多提高到十一斤多,增加四斤。糖则相等。棉布由不到十五尺提高到二十尺,增加五尺。除上列各项以外,其它消费品一般地都有增加,只猪肉和食用植物油还低约百分之三到四。
上面的数字表明,中国人民的生活大大超过了解放前的水平。也可以一般地说,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当然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比解放前虽有很大改善,但还赶不上抗战以前;受灾的农村也还有少数的缺粮户。但是,他们人数不多,不能因此就说上述论断是有所夸大的。
前一段里所列的一般平均数字中,包括两个不同的口径。一个是: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三六年的乡村居民中包括地主和富农,城市居民中包括资产阶级,他们的消费量比农民和一般城市居民都高得多。根据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材料来看,一九三六年地主富农每人平均的消费额比农民高四倍多。这就是说实际上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三六年,农民和一般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比上述数字低,也就是说解放后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上述的数字提高得更多。另一个是:计算每人平均消费量的时候,一九三六年是按四点六五亿人算的,一九四九年,是按五点三亿多人算的,而一九五六年却是按六点二四亿多人算的。一九五六年比一九四九年,我国人口增加了近一亿,比一九三六年,增加一点六亿。这就是说上述中国人民消费量增长的数字是在增加了这样大量人口的情况之下的数字。此外,抗战前我国在对外贸易上是一个入超很多的国家,在进口物资中,消费资料又占很大比重。如一九三六年就占百分之四十二点五。解放后,进出口平衡,消费资料进口的比例又下降到只占百分之七点八。这个情况说明解放前中国人民的消费资料许多是靠统治者用丧权辱国的条件从帝国主义那里换来的,解放后基本上靠的自己,靠的国内生产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一些所谓升平盛世。如唐朝的开元年间,清朝的乾嘉盛世。这两个所谓盛世都是在唐朝和清朝开国以后约一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的。而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经历了两个空前规模的战争以后,又在人口增加一到一点六亿的情况下面,仅仅七年的短短时间,就使人民生活达到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就出现了人人吃饱穿暖的真正的升平盛世,难道还不能说“成绩是主要的吗?”
为了把“帐”算彻底,我们不得不和过去比,以便把是非划分清楚。然而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的眼睛仍然要朝向未来。
目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苏联以及其他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因为除我国人口增殖率很大以外,生产又不发达。目前我国人民的消费品中,吃的穿的都靠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这些东西占全部消费品的百分之八十七还多。由于受到生产力、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前几年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不是最快的。农业生产的消费品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三点八,远低于我国工业生产的消费品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五的速度。而在工业中,用农产品为原料的消费品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一二点八,也远低于用工业品作原料的消费品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一点二的速度。所以,北京研究人民经济生活的专家们认为:在我国实现工业化以后,我国的农业就会长足发展。那时农业生产的消费品和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都会大大增加,吃穿用的东西都会比现在更多,那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将会比过去几年提高得更为迅速。
——摘自《北京日报》1957年7月7日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